学院动态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李道新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8年9月20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的李道新教授在科学会堂二楼报告厅带来了一场题为《本体的追寻和主体的生成》的学术交流会,本场讲座由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王志峰老师主持,戏剧与影视学院部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部分老师参加了此次交流。

讲座伊始,李道新教授从自己求学经历——本科就读院校湖北师范大学讲起,讲述自我经历中与同学们的相似点,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进入主题。接着,李道新教授放诸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从“话语变迁”视角切入,从生产消费和史论批评两个维度开始了讲述。

讲座中,李道新教授以电影歌曲《绒花》为连结,分析了电影《小花》发展到《芳华》中间中国电影走过的路,既涉及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的特点,又联系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情感诉求的变化。李道新教授说道:回归当下中国电影,丰富性和矛盾性仍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绒花》这首歌从李谷一到韩红的不同演绎,这其中蕴含内容的变化,值得广大电影阐释者去不断解读。

李道新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人在以开放的视角、对话的精神,以及在现代的诱惑与探索的浪潮中不断反思电影属性,追寻本体的路径。随后李道新教授以《黄土地》为例,讲述了第五代导演的特点,即中国电影从中心走向边缘化,选材时间上更倾向边缘的历史,选材空间和发行电影场去了更边缘的地带。而此次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中国电影进入了解构历史的时代,生成了创作主体。

讲座最后,李道新教授讲述了中国电影主体性和电影史是否重写问题在中国学术界和海外华人圈的争论现状,而后提出:在这个时代,中国电影摆脱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后,怎么从中国电影实践中,找到自我理论和历史的建构,这个话题值得电影史从业者更多关注。在载体多元化的时代,应该让电影成为一种集宣传教育、休闲娱乐、艺术美学和思想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载体。

交流阶段气氛热烈:同学们就中国电影话语方式的建构问题、少数民族电影、网络IP电影现象等话题与李道新教授进行了交流,李道新教授结合自身治学经历,从电影实践到相应理论入手,对这些问题均进行了全面解答。最后颜汇成老师总结到:李老师今天这个主题为广大师生找到了研究中国电影史的切口,这是电影研究最好的时代,我们要把握好现在的研究环境,关注研究热点和热潮。李道新教授是电影学史研究的知名学者,此次他带来的学术交流分享,从例证和理论均为听众提供了更多研究思路,话语间提及的电影学领域的最新现状也为今后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间。 (郭少敏/文  任雨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