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博物馆

学院首页 >> 服务社会 >> 戏曲博物馆 >> 正文

触摸千年匠心,激活非遗基因——山西师大戏剧与影视学院师生赴介休深度研学,院企地联动探索传承新路

2025年6月28日至29日,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王潞伟率师生团队深入山西介休,开展了一场以“触摸千年匠心,激活非遗基因”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旨在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非遗保护意识。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师生们在传统技艺与非遗习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研学首站,团队走进介休袄神庙。在讲解员引导下,师生系统了解神庙历史沿革及碑刻文化,细致观摩袄教特色的建筑构件。随后,团队转至介休公祠香文化博物馆,在“芝馨昌传统香牌、香饰技艺”非遗传承人孟晓燕指导下,通过辨识香料、品鉴香茗、制作香珠等环节,深度体验“以香养性”的古人智慧,感受香文化中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午后,团队移步后土神庙,在对称轴布局中赏析影壁雕刻艺术,穿越山门过殿至吕祖阁、关帝庙、土地祠,观摩“三戏连台”的独特建筑形制,领略古代戏曲文化与宗教建筑的共生关系。

下午,团队赴洪山源神庙。王潞伟院长现场讲解寺庙“因水而建、因水得名”的历史渊源。随后,师生走进洪山恒瑞制香厂,在山西省非遗传承人郭建美带领下,系统参观选料、研磨、成型等制香工序,感受传统香文化千年传承的工艺精髓。最后,戏曲博物馆团队深入洪山镇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详细介绍琉璃烧制技艺,王潞伟院长和刘开宝老师一并揭牌“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琉璃烧制技艺传承实践基地”。师生通过观察院落中陈列的琉璃塔及室内展陈的历代琉璃制品,直观感受这一技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实践环节中,学生以琉璃泥为材,捏制个性化作品,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

29日,团队奔赴“地上名堡,地下暗道”的张壁古堡。这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古村集地道、墓葬、戏台、民居于一体,堪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与风水哲学的立体教科书。师生跟随讲解员梳理古堡历史布局,重点考察按星象规划的街巷体系与绵延万米的地下防御网络。地道内交错分布的袭击孔、监视窗及可屯兵万人的空间设计,彰显出古人严谨的军事思维。团队还走访古堡庙宇与民居,通过建筑细节还原古代社区生活场景。期间,院长王潞伟率师生代表与介休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郝燕飞、市文旅局局长宋林伟、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副董闫晓峰等举行合作洽谈会。会议聚焦介休非遗文化现状与发展,双方就深化校地合作达成共识:未来将依托校企融合机制,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研学尾声,团队前往板峪村,在村支部王书记引导下参观四开口戏台与噤师庙。师生通过建筑形制分析、碑刻题记研读,系统梳理庙宇文化的历史脉络,完成对介休地区宗教建筑与戏曲文化的综合考察。

此次沉浸式研学,让师生们得以‘零距离’触摸非遗技艺的千年脉络,深刻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价值。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将继续深化“院地企”合作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文化遗产现场,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为守护民族文脉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来源: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

文字来源:吕王骞

一审:公蒗蒗

二审:江澜

三审:畅海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