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联合主办“青春·非遗·传播”系列活动 暨“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论坛

4月28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山西省委和山西师范大学共同指导,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联合主办的“青春·非遗·传播”系列活动暨“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论坛在我校北区2号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分“专家面对面,青年有话说”和“‘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两个主题论坛进行。

在“专家面对面,青年有话说”主题论坛中,王潞伟院长介绍了我院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取得的成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院就着手对活态戏曲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2009年,我院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谈到濒危剧种保护与传承问题时,他从人才培养、剧团责任、坚持特色和政府扶持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刘于锋教授围绕“戏曲类非遗如何在高校传播”主题,认为文化传承基地、戏曲专业课程、高校戏曲社团、高校戏剧节等传播平台要并驾齐驱,共同发力,并就如何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提出了对策。

在“‘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论坛中,我院教师姜亚平、公蒗蒗和在读博士杜秋怡、赵强,就非遗保护发展与青年传承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享。姜亚平老师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如何与戏剧结缘,分享了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戏曲类非遗的文化美。公蒗蒗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专长,认为当下很多非遗项目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杜秋怡博士总结了近年来黄梅戏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分享了关于保护非遗剧种的认识。赵强博士从民间小剧种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生态要素切入,就戏曲如何“破圈”传播进行分享。

王潞伟院长指出,通过参加论坛,我院师生开拓了学术视野,增强了与业界同仁的友谊,为下一步深化“非遗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文化旅游、共青团、科研院所、新闻等部门领导、专家、非遗传承人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近200位师生代表。